

引言 Introduction
现在大家都爱“先拼事业再成家”,四五十岁才当新手爸爸的越来越多,带着成功人士的底气迎接宝宝。但作为每天和精子、卵子打交道的生殖科医生,我得跟大家掰扯清楚:生育从来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高龄生育的麻烦也不是女人的“专属难题”。2025年《自然》杂志连登两篇研究,用实打实的数据戳破了一个误区——男人年龄大了,不光难怀孕,精子里的致病突变还会变多,直接影响宝宝健康。

✦✦
一、生育不是“女方独角戏”:
“种子”和“土壤”都得给力
生殖科门诊常听到“胚胎好坏、能否顺产,关键看女方卵子和子宫”,这话有临床道理:卵子提供一半遗传物质,还供给胚胎早期发育的营养和调控信号;宫腔如同“育婴房”,内膜、血供等直接决定胚胎能否“扎根”发育,从胚胎质量到活产率,卵子和宫腔确实是核心。这也让“生育问题只怪女性”的印象根深蒂固。但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不孕夫妻中,仅男方问题占20%-30%,双方共同问题占30%-40%,近半数生育难题与男性相关。
其实生育是“协同工程”:女性子宫是“沃土”,男性精子是“种子”。再肥沃的土壤,遇到活力不足、基因有缺陷的种子也难长壮苗。受孕、胚胎稳定、宝宝健康,每一步都离不开男性“种子质量”,绝非女性一人的事。
✦✦
二、精子卵子大不同:
为啥老爸年龄大了也难生?
一说到高龄生育,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女人卵子老了”。但精子和卵子的“成长路线”完全不一样,这就注定了男人年龄大了,生育也会出问题。
先说说卵子:女人的卵子从出生时就“存好”了,出生时有100-200万个原始卵泡,青春期后每个月只排1个成熟卵子。35岁以后,卵泡不光越用越少,质量也跟着下降——染色体容易出错、片段缺失,这就是女人年纪大了难怀孕的关键。卵子就像“限量版奢侈品”,数量固定,越放越不新鲜。
再看精子:跟卵子的“稀缺”不一样,男人青春期后,睾丸就成了“精子工厂”,每天能造1.5亿-2.75亿个精子,看着好像“永远用不完”。但这里面藏着坑:精子生成靠的是DNA不断复制,就像咱们抄作业,抄的次数越多,写错的地方就越多。男人年纪越大,精子的“复制工龄”就越长,出错导致的基因突变风险自然就高了。
简单说,卵子的问题是“越用越少、越放越旧”,而精子的问题是“造得越多、错得越多”。更麻烦的是,精子复制时出的错,很多在怀孕时查不出来,得等宝宝出生后,甚至长大成人了才会显现,比如自闭症、精神分裂这些问题,还有一些罕见病、癌症,都可能跟这个有关。
从进化角度说,这些基因突变确实给人类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科学数据早就提醒我们:90%的新突变都是致病的,老爸年龄大带来的突变风险,是老妈的4倍!这就是为啥就算精子能让卵子受精,高龄老爸也得担心宝宝健康。
✦✦
三、《自然》研究实锤:
高龄精子的“隐藏风险”被揪出来了

研究一:NanoSeq“显微镜”:
高龄精子的致病突变翻了倍
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的这项研究,解决了老测序技术“误差大”的毛病,第一次精准算出了精子突变的数量。

• 厉害在哪?
用了新的NanoSeq双链测序技术,出错率比十亿个碱基对里错5个还少,比老方法准100倍,能精准抓到单个DNA的突变。这技术给DNA两条链分别做标记,只有两条链同一位置都有突变,才算真突变,彻底避免了“误判”。
• 怎么研究的?
找了81个24到75岁的健康男人,给他们的精子做了全方位测序,连263个癌症相关基因都重点测了(每个位点平均测8万次),还对比了血液样本,排除了天生的基因影响。
• 关键发现
a.精子突变随年龄逐年增加,每个基因组每年会多1.67个突变,主要是衰老导致的。
b.找到了40个容易“被选中”的基因(31个是新发现的),这些基因要么“过度激活”要么“失去功能”,关系到细胞生长、遗传修饰等关键环节。
c.致病突变随年龄暴涨:30岁男人的精子里,大概每50个就有1个带致病突变;到70岁,每20个里就有1个,风险翻了2-3倍。
d.精子突变跟抽烟喝酒没关系,主要就是年龄大了闹的。

研究二:精原细胞“抱团扩张”:
揭秘“自私基因”的小算盘
哈佛医学院和威康桑格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换了个思路:通过分析大量人口的基因数据,倒推出精子突变背后的“抱团生长”机制。

• 怎么研究的?
分析了5万多个罕见病家庭(3万多是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和80多万健康人的基因数据,重点看那些“突变率比预想高”的基因。
• 核心发现:
a.证实了“精原细胞抱团生长(CES)”:带突变的精原干细胞长得更快、活得更久,就像“强势选手”一样,慢慢霸占整个睾丸,造出来的精子都带这个突变。
b.这种抱团生长会让突变风险暴涨:功能缺失的基因突变率高17倍,热门位点甚至高500倍,这也解释清楚了为啥阿佩尔特综合征这种罕见病,比预想中多得多。
c.找到了40个“抱团生长”的关键基因,其中PTEN、NF1这些都是知名的“癌症基因”——在癌细胞里让细胞乱长,在睾丸里就让精原细胞乱复制。
d.这些突变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神经发育和癌症风险,老爸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
四、高龄老爸的坑:
不只是“怀不上”这么简单
很多男人觉得“能让老婆怀上就没事”“男人越老越会生”,但科学早就打了这些想法的脸。男人寿命变长了(2024年人均79岁),但精子质量从35岁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怀孕成功率:
35岁后“断崖式”下跌
欧洲有项对782对夫妻的研究:35岁男人备孕1年怀不上的占18%,40岁就升到28%,是30岁以下男人的3倍多!这是因为35岁后,精子数量、活力都在降,咱们国家男人的精子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差。

精子“碎了”:
胚胎保不住,流产风险高
精子DNA碎片率(DFI)是判断精子好不好的关键——碎片多了,胚胎就容易掉、流产风险高。40岁后男人的DFI会飙升,更要命的是,就算年轻时不抽烟不喝酒,45岁后DFI也容易超标,精子老不老,跟身体好不好不完全挂钩,年龄才是关键。

宝宝健康:
这些病风险随老爸年龄涨
男人年龄大了,精子突变风险是女人的4倍,而且90%的突变都会致病,像自闭症、儿童白血病、神经问题都跟这个有关。更坑的是,这些突变不是集中在几个基因上,而是散在很多地方,就像“毛毛雨”,想提前筛查都难。
✦✦
五、这些坑别踩!
男性生育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能让老婆怀上,
精子就没问题?”
带致病突变的精子照样能让卵子受精,但会把“坏基因”传给宝宝。“能怀上”只说明精子会跑、能受精,不代表基因没问题——这就是那两篇《自然》研究的关键:怀上不代表宝宝健康。

误区二:“男人越老越成熟,
生育也越厉害?”
咱们寿命是长了,但生育能力没跟着“升级”。NanoSeq研究早就证实了,精子突变就是随年龄涨的,跟生活习惯没关系,40岁后生殖功能下滑,谁也躲不过。
✦✦
六、分龄备孕攻略:
不同年龄老爸怎么准备?

25-35岁是男人生育的“黄金档”
这时候精子数量多、突变少,不光好怀孕,宝宝也更健康。要是暂时不想生,可以先冻精子——国内正规医院精子解冻后存活率能到85%以上,冻一次花3000-5000元,每年存费1000元左右,算是花小钱办大事的保障。

35-45岁备孕,
得搞“检查+调理”双保险
必须做两项检查:精液常规看精子够不够、活不活和精子畸形率检查(又叫巴氏染色)看精子长得正不正常;备选:精子DNA碎片检测(DFI)看基因完不完整,要是DFI超过25-30%,就得赶紧调。
调理也有小技巧:医生可能会让你补点左卡尼汀、维生素E这些“抗氧化剂”,平时别泡温泉、别久坐、别熬夜。记住,精子长成熟要2-3个月,调理满1-2个月一定要复查,看看效果。

45岁以上:
别硬扛,辅助生殖来帮忙
45岁以上要是自然备孕6个月还没消息,别硬等,赶紧找生殖科医生。必要时可以选择“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辅助生育,孕期记得做好产前检查,必要时可以进行产前诊断。

小结
生育从来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男人的责任不光是“让老婆怀上”,更要保证宝宝健健康康。那两篇《自然》研究的 data 摆得明明白白:高龄老爸的生育风险,不是吓唬人,是真得重视。
重视风险不是制造焦虑,是早打算早安心。不管是年轻时冻精留存生育力,还是备孕前主动做精查、科学调理,或是高龄时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每一步都是对家庭和宝宝的负责。生育从来是“种子”与“土壤”的双向奔赴,需要夫妻俩一起把生育规划提上日程。真心建议男性朋友尽量在40岁前完成生育,若有备孕困惑,随时找专业医生评估。

✦✦
推荐阅读
试管|试管成功率为什么不是100%?
试管|试管想要1次成,把握这7个点!
试管|为什么试管有人失败有人成功?
调理|抄作业:高龄试管抗氧化黄金搭配
参考文献:
Liang Y, Huang J, Zhao Q, Mo H, Su Z, Feng S, Li S, Ruan X.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infertility among individuals of reproductive age (15-49 years) from 1990 to 2021, with projections to 2040. Hum Reprod. 2025 Mar 1;40(3):529-544.
Dunson DB, Baird DD, Colombo B. Increased infertility with age in men and women. Obstet Gynecol. 2004 Jan;103(1):51-6.
Neville MDC, Lawson ARJ, Sanghvi R, Abascal F, Pham MH, Cagan A, Nicola PA, Bayzetinova T, Baez-Ortega A, Roberts K, Lensing SV, Widaa S, Alcantara RE, García MP, Wadge S, Stratton MR, Campbell PJ, Small K, Martincorena I, Hurles ME, Rahbari R. Sperm sequencing reveals extensive positive selection in the male germline. Nature. 2025 Oct 8.
Seplyarskiy V, Moldovan MA, Koch E, Kar P, Neville MDC, Rahbari R, Sunyaev S. Hotspots of human mutation point to clonal expansions in spermatogonia. Nature. 2025 Oct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