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医生揭秘,为什么只有40%的胚胎能着床?

Last update on 2025年09月19日

在生殖医学领域,胚胎着床是试管婴儿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标志着新生命与母体之间初次建立联系的尝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我们中心,胚胎着床率平均也仅约为42%,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精心培育的胚胎都能顺利扎根于母亲的子宫内。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受精,这一生命起源的奇迹,发生在排卵后的短短12小时内,整个过程需要大约24小时来完成。当精子与卵子相遇,精子的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受精过程随即启动,其他精子则被拒之门外。随着卵原核与精原核的融合,新生命正式宣告诞生。


受精卵随后开始有丝分裂,并在输卵管内借助蠕动和纤毛的推动,向子宫腔方向移动。在受精后的第3至4天,受精卵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即桑椹胚,继续发育成为囊胚。随后,囊胚进入子宫腔,并在受精后的第6至7天,晚期囊胚侵入子宫内膜,这一过程被称为胚泡着床,是宝宝与母亲之间第一次真正的“对话”和“拥抱”。


然而,为何有些胚胎能够成功着床,而有些却遭遇失败呢?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胚胎、子宫以及全身多个方面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有些患者的胚胎成功着床,有些患者却失败了呢?

首先,胚胎的发育潜能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着床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非每个胚胎都具备完美的发育能力,特别是在试管婴儿过程中,一些原本可能自然淘汰的卵子被拯救回来进行体外受精,导致胚胎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胚胎发育潜能差;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或者胚胎与子宫内膜间协调性出现异常,着床就不能发生,或者中途失败流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胚胎因素

试管婴儿刺激卵巢,把一批原先要闭锁淘汰的卵子拯救回来,进行体外受精。其中必有良莠不分的情况,特别是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这些卵子并不是个个优秀,形成胚胎以后是否能发育成健康的孩子,肉眼凡胎是无法识别的。


胚胎发育潜能的评价

即使胚胎形态学评分是我们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胚胎质量评价标准,方便实用,但无法全面真实的反应胚胎发育潜能和种植能力。

反复种植失败者可以通过囊胚培养进行进一步筛选。反复出现胚胎形态学评分差的患者,则可以尝试微刺激周期或者自然周期,减少促排卵药物的干扰,期待提高卵子和胚胎的质量;也可以尝试我们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避开母体不利因素对卵子发育的影响,将卵子在体外培养成熟。

实时成像系统(Time Lapse)可持续监测胚胎发育,捕捉每一个分裂点或者孵化时刻,对生长速度和分裂实相进行评估,挑选出最具有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

染色体异常

已证实,体外受精的一众胚胎中,约有40%的胚胎染色体异常,非整倍体是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一些大龄、卵巢功能减退、排卵障碍病史的患者。

因此,对于大龄,反复种植失败,反复自然流产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进行筛选,挑选正常染色体信号的胚胎进行移植。

子宫因素

子宫、输卵管结构/功能异常,临床研究统计,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内膜息肉、粘膜下子宫肌瘤等各种病变,都会一定程度地降低胚胎着床率。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会首先接受宫腔镜评估。盆腔炎症,合并输卵管积水,也可能会干扰着床。通常先处理积水,再进行试管婴儿治疗。


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容受性,是胚胎植入并获得妊娠的关键条件,种植窗时期,子宫内膜上皮发生一系列分化,以适应胚胎种植的需要。但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界定是很难的,缺少金标准的指标,有时非常难以鉴定。

全身因素

内分泌因素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目前比较肯定的是,没有控制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的患者,复发性流产率是增加的,而着床失败是流产的早期的序贯表现,推测和胚胎着床机制难脱干系。

血栓前状态

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胎盘局部微血栓形成甚至引起胎盘梗死,胚胎缺血缺氧,胚胎着床几率下降,流产风险增高。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等。封闭抗体的检测和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

其他因素

环境、情绪、营养等因素。

尽管临床方案的优化和实验室技术的巨大进步,胚胎着床失败仍然是一个临床医生和胚胎学家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

试管婴儿一次能不能成功,或者几次能成功,是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的。除了与医疗技术、实验室培养条件、患者的年龄、病因、体质、子宫内膜环境等等之外,还有一些不可预见或是不明原因的因素。并非年轻女性一定能够一次成功,也并非高龄女性求子的道路就注定坎坷。

不是所有评分高的胚胎都能着床,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懂得其自然规律,就能接受各种不可抗拒的结局,争取最大的可能性,获得妊娠成功。

标签:胚胎
搜索:
思普乐助孕动态:
好孕百科:
推荐阅读:
推荐医院:
标签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