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36岁,正式开始了第一次赴美试管。那次取到了两个6BC胚胎。虽然过程顺利,但结果我不是特别满意。因为当时的我忙于工作,身体状态、生活方式都不是最佳状态,甚至与医生的沟通方式,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在半年后,也就是去年,我再次来到美国进行了第二个周期。这次,拿到了两个6AB和一个5BB。这不是“运气变好”,而是我在这一年里,真的做了很多调整。
一、早一点开始,是最现实的建议
我最初打算做试管是在疫情前,当时想等工作稳定、签证方便一些再去。结果一拖就是三年。
等我真正开始时,已经36岁。医生在面诊时就说了:
“年龄每增加一年,卵巢储备和卵子质量都会受影响。”
我当时才明白,这些不是“吓唬你”的数据,而是生理事实。所以我想对还在犹豫的姐妹说:赴美试管的成本确实高,但最贵的从来不是钱,而是时间。
二、作息调整,是我做过最有效的事情
第一次促排时,我还保持国内习惯:经常熬夜、白天咖啡续命。医生在视频回访时提醒我要注意睡眠,我当时没太重视,当时还是一头扎进工作。
第二次周期前,我就给自己定了计划,严格调整作息——晚上十点半前睡,早上七点起。坚持两个月后,我的月经周期、睡眠质量、精神状态都改善了很多。
医生在复盘第二次取卵时提到,我的卵泡发育更均匀、成熟卵比例更高。这一点让我非常确定:基础的生活规律,是所有方案的前提。
三、美国诊所的管理节奏更“个性化”
两次促排让我最大的体会是,美国医生不会一次性给完全部用药计划。他们通常会先给2–3天的药量,根据监测结果(E2值、卵泡大小)随时调整。
我第一次不太理解这种“边走边改”的节奏,总想要“固定方案”。后来发现,这种灵活调整反而更精准。第二次周期时,医生根据前两天的卵泡反应临时调整了药量,成熟卵数比第一次多了几颗。

当时用的促排药。
这也是我最认可美国试管的一点:医生关注的是你的个体反应,而不是统一模板。
四、运动和饮食的改变,让身体“醒”了
第二次周期前,我开始固定运动:每周三次有氧 + 一次瑜伽或拉伸。不为减肥,只为让循环更顺畅。
饮食上,我调整得更简单:
每餐都有优质蛋白(鸡蛋、牛肉、鱼)
减糖减油
每天两升水医生建议我继续补充辅酶Q10和维生素D,这两种对卵子能量代谢很有帮助。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积累下来,确实改变了身体反应。
五、精子质量同样重要
很多人只关注卵子,但第二次周期医生特别提到:
“高质量胚胎需要两边都好。”
于是我让先生也做了调整——戒酒、早睡、补锌、运动。这次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都更稳定。医生说其中两个囊胚发育节奏非常理想,应该与整体胚胎质量的提升有关。
六、第二次方案调整,是转折点
第一次我几乎没提什么意见,全程照着流程走。第二次前,我整理了第一次周期的反应数据,在面诊时和医生一起讨论调整点。
医生说美国的理念是:
“方案不是医生单方面的决定,而是和病人一起沟通的过程。”
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也是我第二次成功提升胚胎等级的关键。
从6BC到6AB、5BB,一年时间,我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了解,从“听医生的安排”到“理解医生的思路”。
这一路不容易,但我学会了两件事:
行动要早
身体的反馈不会骗人
赴美试管的过程确实复杂,但它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