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未避孕2年没怀上,宫腔镜手术、IUI、IVF都试了,最后还是没得到可移植胚胎……” 这样的经历,或许正是不少备孕家庭的真实写照。

34岁那年,小莎(化名)终于遇见了想共度一生的人。本以为结婚生子是水到渠成的事,却在备孕检查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为了给宝宝创造更好的着床“土壤”,她接受了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然而,术后积极备孕一年,依然没有好消息。进一步检查发现,她一侧输卵管通畅,另一侧通而不畅。2024年11月,息肉复发,她再次接受手术。
面对又一次期待落空,小莎和先生决定更积极地寻求医疗帮助。2025年1月,他们尝试了一次人工授精,未成功。休息三个月后,他们选择了试管婴儿助孕。
术前检查时,小莎的AMH值为1.13ng/mL,提示卵巢储备有所下降,但情况还不算太差。遗憾的是,试管之路依旧坎坷——降调节后出现卵巢低反应,促排20天,夜针日雌激素仅247ng/mL,最终取卵4枚。更让人遗憾的是,其中仅1枚成熟,受精后未能形成可移植胚胎,周期被迫取消。


像小莎这样,月经规律却原发不孕,输卵管通而不畅,AMH偏低提示卵巢储备下降,首次IVF又遭遇低反应和低成熟率……她的备孕路,走得确实不易。
但她没有停下脚步。
这一次,她选择来到我院辅助生殖中心,找到赵琰主任,重启IVF助孕之旅。赵主任在全面评估她的情况后,制定了拮抗剂方案,并联合使用生长激素,以改善卵子质量。
在赵主任的精准用药和监测下,小莎促排第8天就打夜针,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考虑到她上次有一半卵子不成熟,赵主任特别将取卵时间调整至夜针后约42小时——这个细节的调整,是为了给卵子更充分的成熟时间。
最终,小莎取卵8枚,7枚成功受精,并形成4枚优质囊胚(4AB、4AB、4BB、4BC),取得了阶段性的好成绩。

治疗失败不是终点
小莎的经历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01
卵巢储备下降 ≠ 无法怀孕
关键是根据卵巢反应选择合适的促排方案。
02
失败原因明确时,不盲目重复
第一次周期生卵比例高 → 第二次即“调整夜针和促排策略”。
03
治疗节奏同样重要
适当休息、情绪调整,有助于更好进入下一次备孕周期。
04
个体化方案比“别人说好”更关键
方案是否适合自己,决定了治疗效率和胚胎质量。

写给正在努力的你
备孕路上,没有谁的进展是直线向上的。
有人在器质性问题前徘徊,有人在检查与手术之间奔波,有人在一次次希望与失落中调整步伐。
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专业的团队、个性化的方案、科学的调理,都在默默为你的“父母梦”保驾护航。
每一次没有放弃的尝试,都可能会让你离“好孕”更近。
愿每一份期盼都不被辜负,每一次坚持都能圆满。


关于我们
About Us

文字:胡旭燕
编辑:王娜
初审:苏琼
终审:赵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