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验孕棒上依旧只有一条杠。 这是我备孕的第三年,第36次失望。月经已经快三个月没来了,但我知道,这不是好孕的征兆。
“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看着我的B超单,上面显示两侧卵巢都有多个未成熟的小卵泡,像一串珍珠项链——“项链征”是多囊的典型标志。性激素六项结果出来后,雄激素高的箭头,彻底坐实了诊断。
“你这种情况,排卵可能很不规律,甚至不排卵。”医生的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连最基本的“排卵”都成了问题。但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踏上了为期半年的“自救”之路,一步步找回了那个“失踪”的排卵日。



多囊姐妹的月经周期是混乱的,但这不代表身体没有信号。
1. 基础体温(BBT)—— 最诚实的记录员
我买了一个电子基础体温计,每天清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躺着不动测体温。最初几个月的曲线平坦得像一条直线,没有明显的双向变化——这证实了我确实没有排卵。
医生解读:正常排卵后,孕激素升高会使基础体温上升0.3-0.5℃并维持12-14天。多囊患者的曲线往往单调无波动。
2. 宫颈黏液—— 被忽视的密码
以前我只在意干不干净,现在开始学习观察。多囊的情况下,宫颈黏液可能很少、很粘稠,或者持续没有蛋清状拉丝感。当我开始调整后,第一次看到透明、弹性的分泌物时,差点哭出来。
3. LH试纸—— 别被它骗了!
这是我踩过最大的坑!多囊因为内分泌紊乱,LH(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可能本就偏高。我用普通排卵试纸几乎天天都是“弱阳”,永远测不到真正的峰值。后来换了半定量试纸,并结合体温和黏液观察,才终于跳出了这个陷阱。


盲目节食只会让内分泌更糟。营养师给了我三句忠告:
“低碳,但不是无碳”:把精米白面换成糙米、藜麦、燕麦,戒掉所有添加糖。稳定血糖是平衡激素的第一步。
“吃优质的脂肪和蛋白”:牛油果、坚果、深海鱼、鸡蛋,成了我的新朋友。
“抗炎饮食是核心”:多囊本质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深绿色蔬菜、浆果(蓝莓、树莓)成了我冰箱里的常客。
吃了两个月,最直观的感受是,皮肤出油和痘痘减少了,而这只是身体内部激素环境开始改变的微小外显。


以前我以为运动就是大汗淋漓。错了!对于多囊,过度的剧烈运动反而是压力源,会加重激素紊乱。
每周3次30分钟的快走或慢跑(中等强度,心率上去但还能说话的程度)
每周2次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才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抗多囊的核心)
运动后,睡眠质量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熬夜、焦虑、压力大,是多囊的“催化剂”。 我逼自己晚上11点前放下手机,睡前听一段冥想音乐。最难的是放下“备孕”的执念,我尝试重新拾起画画爱好,让注意力不再24小时聚焦在“怀孕”这一件事上。
半年后,我在一个平常的早晨,测到了基础体温的骤然上升。那个曲线,终于不再是平坦的直线,而有了一个优美的爬坡。我知道,我身体里那个沉睡已久的“开关”,终于被重新激活了。

现在的我,依然是个“多囊”小姐姐,但我不再恐惧。我学会了与自己的身体对话,接纳它的不完美,并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它走向正轨。
如果你也在经历同样的迷茫,我想对你说:
多囊不是你的错,它只是一个需要你更多理解和关爱的信号。找回排卵日,不是最终目的,重新找回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和信心,才是这场“自救”之旅最大的收获。这条路很难,但你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