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我们向曾经服务过(冻卵/试管)的朋友们发起了稿件征集,希望能够将她们的经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鲜活地呈现给大家。这一征集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今天成文分享的是来自晓容的“离婚后的冻卵旅程“」(以下文章由晓容自主投稿,编辑排版成文) 签完离婚协议的那个晚上,我独自坐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八年的婚姻结束了,但房间里还残留着我们共同生活的痕迹:墙上的婚纱照,玄关的情侣拖鞋,还有摆放整齐的他送的各类玩偶... 这熟悉的空旷感让我窒息,但更让我恐惧的是,我们曾经一起规划的未来——那个包含孩子笑声的未来,也随着这场离婚彻底破碎了。 “36岁”“离异”这两个词像计时炸弹,在我耳边滴答作响。
1.破碎的婚姻和即将到期的生育钟我和他的故事开始于最美的年华——28岁相遇,31岁结婚,一切都像是按部就班的幸福剧本。直到那些细小的裂痕慢慢浮现,我才发现,有些承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生育计划成了我们之间最深的鸿沟。从32岁开始,每次我提起要孩子,他总是说“再等等”:等到还完车贷,等我们换个大点的房子,等他的职位再升一级...... 这一等,就是四年。四年间,我看着身边的闺蜜一个个当了妈妈,看着她们在朋友圈晒娃,而我只能默默点赞。每次家庭聚会,母亲欲言又止的眼神都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去年的体检报告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AMH值1.2,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太过残忍。医生委婉地提醒:“如果有生育计划,建议尽早安排。”我把报告拿给他看,希望这能让他改变主意。他却说:”你都这个年纪了,现在生孩子风险多大?我们能不能不要这么冲动?” 我十分清楚,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创伤是很难被弥合的,这也让他害怕、抗拒拥有新生命。从前的我,自认为可以用爱来暖化他的寒凉;但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和他之间的鸿沟,也许不止是生育理念的不同。我的“等”,也只是在机场等一艘船。

拜拜啦 离婚的过程比想象中平静。我什么都没要,除了那张显示我卵巢储备功能的检查单。搬出共同生活了五年的家时,我把检查单小心翼翼地收进行李箱的夹层——那是我对未来最后的希望。 离婚后的第一个月,我过得浑浑噩噩。直到某个周六的下午,闺蜜抱着她刚满月的女儿来看我。当我看着那个软软的小生命在我怀里打哈欠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刺痛感突然击中了我——我突然意识到,我渴望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模板,而是这样真实的、与一个小生命紧密相连的瞬间。 但现在,我离婚了,我的AMH值只有1.2,我难道要和“宝宝的渴望”失之交臂了吗?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寻找出路。那段时间,我像个疯子。每天下班回家就抱着电脑搜索“大龄女性生育”、“生育力保存”。直到某个深夜,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台湾冻卵的文章,才发现原来希望就在一水之隔的金门。 联系「思普乐」是我做过最勇敢的决定之一。还记得第一次和顾问通电话时,我紧张得手心出汗。但当我说完自己的情况后,顾问温柔地说:”我理解您的心情,很多女性都在经历类似的困境。您不是在放弃做母亲的梦想,只是在换一种方式守护它。” 这句话让我泪流满面。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点爱成金》(2025) 促排的那十几天,是我人生中最特别的时光。 每天下班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打针;周末要去医院做卵泡监测;手机里设了三个闹钟提醒用药时间...... 这些在别人看来繁琐的流程,对我来说却充满意义。每一次注射,都像是在向过去的懦弱告别;每一次监测,都让我离梦想更近一步。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可以这么坚强,原来一个人的日子也可以过得这么充实。 打夜针前一天,我一个人坐船去了金门。取卵手麻醉起作用前,我忍不住流下眼泪。医生以为我是害怕,其实不是的,它是解脱也是喜悦。我是在为过去的自己哭泣,为那个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自己送别。 醒来后,医生告诉我取了13颗卵子。对这个结果,我欣喜若狂。顾问后来告诉我,以36岁的年龄,这个数量已经相当理想。 现在的我,活得比任何时候都清醒:

《爱的暂停键》(2024) 我开始学潜水,计划明年去菲律宾考执照; 报了个烘焙班,终于有时间做那些”等以后有空再说”的事; 工作上更加从容,因为不再被生育焦虑困扰; 甚至开始享受单身生活,学着与自己和平相处。 朋友说我变了,变得松弛而自信。我想,这是因为那13颗冷冻的卵子给了我最大的安全感。它们让我知道,无论未来是否再婚,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做母亲的权利都被牢牢地守护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