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我们向曾经服务过(冻卵/试管)的朋友们发起了稿件征集,希望能够将她们的经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鲜活地呈现给大家。这一征集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今天成文分享的是来Eva的“单身试管心路历程“」(以下文章由Eva自主投稿,编辑排版成文) “你一个人生孩子?太自私了吧!”“孩子没有爸爸,以后会恨你的。”“找个男人结婚不好吗”…… 34岁生日那天,当我宣布要独自试管生孩子时,这些声音像潮水般涌来。但我心里清楚——与其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对的人”,不如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完整。 这个决定,我只用了72小时。
Welcome to Chill Kitty
闪电般的决定,积蓄已久的力量
在朋友眼中我活得相当精彩——会跳舞、会弹吉他、会画画,闲暇时间喜欢徒步、学习新技能……但只有我知道,这些丰富生活的背后,藏着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对人生的清醒认知。 我经历过感情的背叛,也曾在无数个夜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值得被爱。直到那个加班的深夜,我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为什么一定要两个人才能有家?为什么我不能直接成为母亲?”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就像种子找到了裂缝,疯狂生长——当然,作为“单身妈妈”的焦虑,也开始蔓延。 于是乎,我失眠了,开始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规划孩子的教育情况,以及独自带娃会不会加剧孤独……上某书搜了一圈,看到女性们对“独自带娃的感受”大致如下: 图源自互联网 我豁然开朗,其实无论是常规或者非常规地生娃,都势必离不开”对另一个生命负责“这件事。好在我做这个决定之前,充分评估了自己的收入情况,以及,我有一双身体力行地支持我所有决定的父母——他们一直希望能够帮衬我的小家,就算是两口之家。但我也很清楚,养孩子的成本并不是靠计算就可以完全掌握的…… 想着想着,我在”计划未来“和”自我安抚“中沉沉睡去。 而后的三天,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夜,我列出了所有反对的声音,然后暗自反驳;第二天,我开始联系、选择、对比机构和方案;第三天,我从「思普乐」处获得了泰国生殖中心的资料。 没有犹豫,没有耽误,隔天根据检查结果拿到了「思普乐」医生给我的调理建议,开始进入严苛的”自我观照阶段“——吃喝拉撒都开启了打卡、报备模式。 8月31日,启动检查,根据「思普乐」医生给出的方案,开启营养调理计划; 9月27日,进入促排周期,在顾问宛萍的帮助下,克服恐惧,学习打针; 10月2日,促排停掉了最爱的运动,任凭瑜伽垫在角落自己发呆; 10月6号,赴曼谷取卵。 取卵前一天,我独自抵达曼谷。站在生殖中心门口,我突然感到一阵恐慌。这时手机响起,宛萍发来消息:“明天的每一步,我们的地接陈姐都会陪着你的,别担心!我也会一直关注你的进度~”那一刻,我意识到,独自前行不等于孤军奋战。 电子闺蜜的安慰~ 全麻醒来后,护士轻声说:“取了15颗,都很漂亮。”透过朦胧的视线,我看见陈姐正在和医生确认后续事宜,突然有种莫名的安心。 如果你问我,到目前为止最难熬的是什么,是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吗?还是那份无人分担的孤独? 我的回答是,身体的药物反应属于“我的选择”,从起心动念到取卵前,我天罗地网地在互联网搜各种促排反应。丝不夸张地说,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后来我的轻微腹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恩赐! 至于孤独,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到“依赖任何人,都是在慢性自杀”。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的每一步,都势必是孤独的。如果表面看起来不那么孤独,可能就是莫言口中的“慢性自杀”。所以,我反倒挺享受这种健康的孤独。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难的路?我的回答是:“我不是在选择难的路,我是在选择我想走的路。” 是的,我知道未来不会轻松:经济上,要独自承担所有费用;精力上,要独自应对育儿的所有挑战;情感上,要给孩子双倍的爱…… 但比起这些,我更害怕的是:在无爱的婚姻里消耗自己;为了“完整”的家庭而妥协一生;等到生育窗口关闭,徒留遗憾。 《左撇子女孩》(2025) 现在,我正在等待胚胎培育的结果。无论这次成功与否,我都已经赢了——我战胜了内心那个渴望依赖、害怕独处的自己。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不做妻子,直接成为母亲;我们可以选择不等待王子,亲自建造城堡。

“孤独”的旅程
为什么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