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李女士从未想过,“成为母亲”这条路,她竟走了整整6年。
2017年,她第一次怀孕,却在40多天时遭遇胎停。还没来得及从悲伤中走出,2018年,她又一次怀孕,可等待她的仍是胚胎停育——而且这次被诊断为“完全性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是一种异常的妊娠状态,简单来说,是受精过程中出现了遗传信息的“严重错误”:卵细胞自身染色体缺失,与精子结合后,胚胎无法形成正常的胎儿组织,反而发育成一群水泡状组织,看似葡萄,故得此名。这类妊娠不仅无法存活,还有潜在的恶性进展风险(如侵蚀性葡萄胎或绒毛膜癌),需要密切随访。
噩梦没有停止。2019年、2021年,她又两次怀孕,两次都确诊完全性葡萄胎。6年,4次清宫手术,反复的希望与绝望,几乎耗尽了她全部的信心。
“为什么总是我?难道我真的没有机会做母亲了吗?”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李女士和丈夫远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生殖中心。中心为夫妇双方安排了系统而全面的生育力评估:
女方情况:
虽然子宫形态及内膜条件尚可,但38岁的她,双侧卵巢窦卵泡计数仅6个,提示卵巢储备功能明显减退,这意味获卵数将面临巨大挑战。
男方情况:
丈夫一方的检查结果同样关键。初步的精液常规分析显示:精子浓度、活动力等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然而,鉴于夫妻反复妊娠失败的特殊病史,医生建议进行了更深入的精子DNA碎片率(DFI)检测。结果发现碎片率存在轻微升高,提示精子遗传物质完整性存在一定损伤,这可能是导致胚胎发育潜能下降、甚至早期停育的潜在男性因素。
综合双方情况,临床诊断考虑为:复发性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为主)、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及男方精子DNA完整性受损。医生建议必须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并结合ICSI(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和PGT-A(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技术,双重筛选出最健康的胚胎,以突破困境。
第一次促排尝试并不顺利。拮抗剂方案下,仅获卵3枚,最终没有一枚发育成可用的囊胚。
希望似乎再次蒙上阴影。但医生没有放弃,仔细复盘后,为林女士调整了策略:第二次周期中,他们在黄体期就提前用雌激素进行预处理,目的是让卵泡“齐步走”,同步发育。果不其然,这次促排效果显著改善——最终取到6枚卵子,成功培养出3枚囊胚!
这3枚囊胚被立即冷冻并送检PGT-A。等待结果的日子,漫长如年。
最终报告带来了一道曙光:
2枚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整倍体);
1枚为嵌合体胚胎(部分细胞16号染色体三体),可谨慎考虑;
1枚为非整倍体胚胎,建议舍弃。
医生拿着报告,郑重地向夫妻俩解释:“我们有两个明确的‘好胚胎’可以优先移植。至于那颗嵌合体胚胎,虽然16三体通常会导致早期停育,但低比例嵌合仍有一定种植可能,若移植后必须严格做好产前诊断。”
在综合评估后,医生选择将一枚整倍体胚胎进行移植。这一次,幸运终于降临——移植后14天,HCG血值检测显示成功妊娠!后续B超也顺利看到了胎心搏动。
目前,一切产检指标平稳。李女士和家人正在满怀期待地准备着,不久之后便将再次前往吉国,迎接他们来之不易的宝宝。
六年的阴霾终于被驱散,科学为她照亮了曾经漆黑的路,而坚持和先进医学的结合,最终为她带来了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