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手机屏还亮着,刚给孩子办完满月的小雅给我发了段长语音,声音里一半是藏不住的幸福,一半是遮不住的焦虑:“Lina姐,小宝宝在怀里睡得可香了...可我和我爸妈视频,看他们强打精神说‘一切都好’,我这心里就揪着,子女在美国父母可以移民吗?这团聚的路,到底要怎么走才踏实?”
这十年,我陪着几百个家庭走过相似的岔路口。 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爸妈还在大洋彼岸守着空荡荡的老房子,心里那点盼头全系在一年一次的探亲签证上。最近,光这个月我就接了三位数的咨询电话,大家问来问去,最扎心的还是那句:“孩子在美国落地生根了,我这当爸/妈的,以后怎么办?”
陈姐的故事我记得特别清。拿到孩子出生纸那天,她攥着我手一边笑一边掉眼泪:“成了!终于成了!”可没过半年,再见面时她满脸愁容:“视频里宝宝冲我笑,我这手隔着屏幕摸不着啊...这感觉,像心尖尖上日日悬着把钝刀在磨。”她的困境,就是卡在“子女在美国父母可以移民吗”这个政策起点上——得先等孩子熬到21岁这条硬杠杠。
父母移民美国的路,最常见的就是孩子给办的亲属移民(专业说法叫IR5类别)。 听起来是条阳关大道,可走起来,处处有沟坎:
孩子年龄是道硬坎: 陈姐心急,可孩子还在襁褓中,这条路暂时想都别想。必须等孩子年满21周岁,是美国公民身份,才能启动申请。
经济担保是现实考验: 去年帮张工老两口办团聚,女儿小静在硅谷当工程师,收入绝对够格。可问题偏偏卡在一张“收入证明”上——她的退税记录连续补了三次还差关键文件,急得老张偷偷抹泪:“眼见着曙光,卡在纸头上?” 法律要求担保人必须证明收入达到联邦贫困线的125%以上。
排期是场漫长煎熬: 别以为孩子达标、文件齐了就能立刻登陆。排期,是所有申请人绕不过去的“沉默成本”。前年王教授的儿子陈阳刚拿到公民身份立刻给他妈递交了申请,排着了。老太太现在捧着手机日历一天天数日子:“听说得排上好几年...我这把老骨头,能等到抱孙子喊我奶奶的那天吗?” 目前IR5类别对大多数国籍申请人而言,排期等待是普遍现实。
你可能会问:
“孩子是美国公民但刚21岁,收入不稳定怎么办?” 别慌,可以找共同担保人(信得过的亲戚朋友,收入足够)一起担保,解决燃眉之急。
“这排期到底要等多久?现在交大概什么时候能成?” 真没个准儿!得看移民局当时处理速度和申请量,建议你自己勤快点,定期去查国务院每月更新的排期表(Visa Bulletin),那才是最靠谱的“指南针”。
“如果孩子是绿卡不是公民,我能办吗?” 绿卡孩子也能申请父母,但排期更久、更复杂。通常建议孩子先入籍,再为你申请,这条路径相对更稳妥清晰。
作为陪着大家摸爬滚打十年的老友,只想说: “子女在美国父母可以移民吗”,答案是“能”,但路要一步一步走。21岁之前是“储蓄”期——帮孩子稳稳扎根,也为自己将来团聚了解规则、准备材料。21岁之后是“行动”期——早递交申请、备齐担保、紧盯排期。这条路不算轻松,这份牵肠挂肚的滋味,我陪着太多人尝过。无论最后选择哪条路,真正重要的,是为那份早该有的团聚,攥紧每一线可能的希望——那些深夜焦虑的叹息,本不该成为我们思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