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庆后遗产案到彩虹家庭,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偏爱生儿子?

Last update on 2025年10月01日

中国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个后,专指的就是儿子,现代人听着这八个字,是不是感觉一阵头疼,但放到二三十年前,谁家不想生个儿子?

就说宗庆后这事,他去世后,私生子冒出来争遗产,闹得是沸沸扬扬。

抛开八卦不谈,就看宗庆后作为一代商业传奇,在子女传承这个事上,也没能跳出儿子至上的老观念。

从给儿子起名,继昌、继盛,盼着宗家能昌盛就能看出来,对儿子继承家业还是有着传统的期待的。

网友们一边共情宗馥莉,一边也忍不住琢磨:为什么继承“昌盛”的重任,似乎天然与儿子绑定?

这种执念实际上并非豪门专属,在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中,以及包括我们的彩虹群体客户中,也是有不少人期待迎接男宝的。

当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这种偏好从来不是简单的「重男轻女」可以去定义的,实际上写满了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智慧。

从母系到父系,一块腊肉改写的性别权力史

学过初中历史的都知道,古代有个母系氏族时代,这个时期的性别实际上是非常平等的。

那时的人靠削尖的石块和木棒讨生活,群居是对抗老虎与饥荒的唯一选择。血缘成了最坚固的纽带——毕竟,没人会为隔壁村张三拼上性命,但父母子女间却能生死相托。

当时的血亲关系一般由女性确认。群婚制下,“男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他的,女人的孩子一定是她的”,这让“姬”“嬴”等女字旁的姓氏遍地都是。

有一些古老的族群,像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族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孩子随母姓、由母族抚养,正是这种古老智慧的活化石。

转折就发生在铜器出现后,当张三能用斧头一天打20只猎物,多出来的10只腊肉成了「私有财产」,一个终极问题浮出水面:“我死了,这100条腊肉给谁?”

为了明确财产继承,父系血缘必须被确认。

一夫一妻制才慢慢开始取代了自由的对偶婚,体力占优的男性逐渐掌控生产,「生儿子」从生存选项变成看似必然的选择。

就像宗庆后父亲曾想把私生子写进去宗谱一样,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继承焦虑,其实是千年前那100条腊肉埋下的种子。

生儿子是古代的生存刚需

在宗法制度的剧本里,女性从来不是继承人,而是传承人——嫁入夫家后,她们的名字会出现在别人家的族谱上。

去年福建有个案例,出嫁女儿想分父亲遗产,被兄长以风俗驳回,这个风俗正是宗法制的余韵。

对普通百姓而言,生儿子更像买养老保险。

古代没有社保,女儿嫁入夫家后,能顾好自己已是不易。若家里没儿子,男人一死,亲戚就敢来吃绝户,锅碗瓢盆全搬空。

很久以前,国家层面更是把生儿子当国策。小农经济时代,男性是耕种和纳税的主力。若每家少生一个男孩,耕地减半、税收腰斩,王朝根基都会动摇。

如今手术刀取代了石斧,电脑算力胜过体力,但想要儿子的需求依然鲜活。

在我们服务的彩虹群体中,很多小伙伴会出于现实角度去思考要娃这事,比如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男的,带男娃会更顺畅些,因为没有照顾女孩子的经验。

也有的会觉得真心喜欢男孩子,就想要个男宝,也有的出于家庭传统观念的压力,总之会非常多的考量。所以在现实选择中,会有一些个人偏好。

性别观念终将让位于人的价值

有人说,现在女性高管、女性科学家仍占少数,是不是证明偏爱儿子有道理?

但看看那些年薪百万的互联网女性、用代码改变世界的女程序员,就会明白,生产方式在发生转变,人对性别的观念同样在发生改变,当生产工具从锄头变成键盘,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变得与性别无关。

宗庆后遗产案里,很多网友共情宗馥莉,本质问题是认可「能力胜过性别」。

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不少人会说:想要儿子,但看重他未来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也希望他能活得开心、潇洒和自由。

这种转变,其实恰是社会进步的微小变化——传统执念还在,但内核已从“必须生儿子”变成“希望孩子拥有完整的人生”。

就像有一位彩虹爸爸说的:“技术让我们能选择,但爱让我们懂得,无论男女,孩子的笑声才是最好的传承。”

毕竟,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家庭的宝贝,社会的未来。

文|小林

编|佳铭

图|小荣

本文若转载请联系宝乐惠

尊享个性化生殖方案

甄选高品质医疗服务

图片

图片

丨详情请

标签:
搜索:
思普乐助孕动态:
好孕百科:
推荐阅读:
推荐医院:
标签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