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则关于"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离世的新闻刷爆了社交媒体。人们在缅怀他一生的学术成就时,目光更多聚焦于他的遗孀,那位比他年轻50多岁的伴侣,关于她后续的生活安排,成为全网热议的核心话题。

早在杨老在世时,一段他劝妻子冷冻卵子的访谈就被媒体曝光。他曾直言 “万一未来自己走了”,希望妻子能有更多选择。此事当时便引发无数议论,有人视之为体贴入微的长远安排,也有人解读为理性至极的爱情表达。但是作为深谙海外辅助生殖近20年的从业视角来看,这场讨论的意义,远不止于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它是一个有关时间、生命与选择权的深刻隐喻。

从爱情到“未来预案”
当年,这位被誉为“物理学天才”的老人,娶了一位比自己年轻五十多岁的伴侣。外界的关注点都在他们的年纪差上,仿佛那才是故事的全部。但是,这对“爷孙”恋的爱情,并不是世俗理解的那样,他们之间的关系,仿佛早已经超越爱情。
据媒体报道,杨老师在世的时候,曾温和地建议妻子提前“冻卵”,万一自己走后,妻子感觉孤单,还可以保留拥抱家庭的机会。表面看,这是理性的计算;但仔细想,这其实是一个“懂得规划时间的人”,在用理性为爱留一条后路。

很多人笑称这是一场“科学家的浪漫”,但其中隐含的问题其实击中了无数女性的内心:在时间面前,我们究竟能不能主动一点?
先生活,再生育
生活常常像个悖论:年轻时以为未来很长,后来才发现,原来“生育力”比爱情更怕错过。
对于很多女性而言,冻卵并不是为了反抗年龄,而是希望在“还没准备好”时,能留住一点点“还来得及”。 过去几十年,社会默认女性的人生轨迹是“结婚→生子→育儿”,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我能不能先生活,再生育?”
冻卵,就在这样的思潮中,成为一个敏感却又充满力量的符号。它不代表抗拒母职,而是一种“掌握主动”的生活态度。
为何冻卵频繁出现在热搜上
当“冻卵”这两个字频繁出现在热搜上,很多人心里其实有一堆问号:
冻卵到底是什么过程?
真的能保存那么久吗?
成功率有多高?
法律允许单身女性操作吗?
而这些问题的起源,要先从什么是冻卵说起。冻卵也称“卵子冷冻”(Oocyte Cryopreservation),是一种将女性卵子在低温液氮中长期保存的技术。操作流程一般包括卵巢刺激、监测排卵、取卵、冷冻与保存几个阶段。
在技术成熟的国家或机构中,冷冻卵子可保存十年以上,解冻后仍具备受精潜力。听起来像科幻,其实早已是现实。冷冻技术的关键突破是“玻璃化冷冻法”,能极大减少冰晶损伤,提高解冻后的卵子存活率。
那么问题又来了,女性到底需要冻多少颗卵子,才算够呢?

一般来说,年轻时(30岁前)冷冻8-12颗卵子,可以换来未来一次或两次怀孕机会。但随着年龄增长,卵子质量下降,所需数量会显著增加。换句话说,冻卵看得并不完全是冷冻卵子的数量,冻得早,也非常关键!
而且,目前中国大陆对单身女性冻卵仍有限制,但部分国家如墨西哥、美国、泰国等已全面开放。不同地区在“保存年限”“使用权”“伴侣同意权”等方面规定差异巨大。因此,如果计划赴海外冻卵,一定要提前了解当地政策与签署的法律文件。
2025年1月,深耕海外试管婴儿咨询服务近20年的思普乐医疗,正式宣布成为Power Fertility Center 墨西哥POWER生殖中心(以下简称POWER IVF)的代理商,标志着其国际化战略再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