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姐妹们的聚会总是弥漫着一股“无性”的静谧。

姐妹们聊天主题,从过去甜蜜的恋爱烦恼、婚后的鸡毛蒜皮,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搞钱、健身、旅游,以及…...最近又买了哪个牌子的抗衰精华。
那个曾经在闺蜜夜谈里占据绝对C位的话题——“性”,似乎已经悄无声息地退场了。
Welcome to Chill Kitty
1.悄然来临的“性萧条”:我们为何熄火?实际上,“性萧条”这并非是谁的错觉,而是一个宏大的时代症候。
据数据显示,中国有高达36%的夫妻一年内的亲密接触不超过10次。在更年轻的95后群体中,这一趋势更为惊人——近一半的年轻人每周性生活不足1次。
我们曾以旁观者的姿态热议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殊不知,“性萧条”的幕布,已在我们身边无声拉开——安全套销量连续三年下滑,相关药物(伟哥)销售额跌幅明显……这些冰冷的行业数据,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有相当一部分成年人,正在主动选择告别性生活。
这背后是一个沉重的悖论。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情欲似乎在悄然“熄火”;另一方面,虚拟世界中的成人内容产业却异常火爆,某些平台营收惊人(仅有40人的Only Fans团队营收超过44亿美元)。我们仿佛集体陷入了一场分裂:在现实中克制性欲,在虚拟世界里寻求高性价比的感官代餐。
究其根源,生存压力是首要的欲望抑制剂——年均超2500小时的工作时长,仅够养活自己的劳动供养率,高昂的房价与教育成本……这些如同无形的巨手,扼住了生活的咽喉。
当天平一端是耗尽心力也难以企及的世俗成功标准,另一端是昂贵且耗神的情感经营时,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会本能地进行一场“精力性价比”的核算。结果往往是,不如把有限的金币和心血,毫无保留地投资于自身。
2.所以,欲望本身消失了吗?然而,欲望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发生了转移和升华。
当下的高知女性,正在集体践行一种清醒的生活主义——她们将原本可能耗费于一段低质量、高内耗关系中的精力,全数倾注于自我价值的提升:冲刺事业、管理身材、培养心智、看护情绪——当经济与精神实现双重独立时,她们便不再将婚姻或爱情视为人生的救命稻草、必然归宿。
这种“宁缺毋滥”的坚守,是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难题:生育的生物钟,从不等人。它严谨而冷酷,不会因你尚未遇到对的人、正专注于事业的黄金期或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而稍有宽限。

《百年酒馆》(2016)
传统的生命脚本是“恋爱-结婚-生育”的线性三部曲。但当第一环“恋爱”变得充满不确定性,而后面的环节又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时,一个巨大的困局便横亘在眼前:难道只因暂时没有遇见契合的伴侣,或现阶段想全力奔赴自我,就不得不被动地放弃未来成为母亲的权利吗?
3.当代女性的“主动破局”新一代的女性,正用行动对上述问题给出铿锵有力的回答:不。
于是,我们观察到一个与“性萧条”现象并行的、颇具先锋色彩的趋势——越来越多单身高知女性,选择远赴海外,通过冻卵或试管婴儿技术,主动为自己购置一份珍贵的“生育保险”。
这绝非一时冲动的跟风,而是深思熟虑后,一场极其理性的生命规划。它以一种近乎革命性的姿态,解构了“性”、“婚姻”与“生育”这三件在过去被紧密捆绑的人生大事——它向世界宣告:我的子宫我主导,我的生育权,应由我自己掌控,而非交由一段缥缈的缘分或一个冷酷的生理时钟来裁决。
这样的一趟“旅程”,剥离了“求子苦旅”的悲情色彩,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未来的郑重投资。她们支付的,并非一个百分百成功的保证,而是一个无比宝贵的机会,一份在未来任何时候,当万事俱备(无论是遇得良人,还是决定成为独身母亲)时,都能自由选择是否启动Plan B的主动权。

《百年酒馆》(2016)
4.超越“性萧条”:一场关于生命主控权的宁静革命
因此,我们所谈论的“性萧条”,或许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欲望的灭绝。
它更像是一场大规模的欲望转移和需求升级——我们不再热衷于廉价的、低质量的、消耗型的情感与肉体关系,转而追求更极致的自我实现、更高质量的精神世界,以及更自主的人生掌控权。
当男欢女爱的戏码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女性们并未陷入自怨自艾的叙事,反而毅然转身,以一种更勇敢、更智慧的方式,去守护生命中最本真、最广阔的爱的可能——在低欲望的表象之下,涌动的是对生命最高欲望的积极托举与理性规划。